我一惊,把那搓毛发攥在手心,尴尬地笑了笑:“很不错,种类很多。”
校长又转头去找老杨寒暄。
趁没人注意,我拿出纸巾,心跳如鼓地将可疑的东西小心包好,放进口袋里。
目光略过一排排书册,我一下看见一本侦查探案的《犯罪心理学》。
“没想到你们这还有这类书啊?”我一边和郝爷爷调笑着,一边拿下那本书,随手翻了翻,“这本书能借我看看么?”
郝爷爷笑了笑:“当然可以,送给你了,小女警。”
和老杨离开图书室,学校门口,老杨问我:“你拿这个书干嘛?”
“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随手从图书室拿一本和我们警方相关的书,也能拉近我们和三中的人的关系。”
我摆摆手中的书,其中的读书卡突然飘下来,掉在地上。
我看到读书卡上的四个名字:
2013年4月1日,借阅人:吕一。
2013年5月4日,借阅人:刘燕。
2013年7月8日,借阅人:宋依依。
2013年12月31日,借阅人:陈美宝。
我愣神地看着前两个名字,怎么会这么巧?
就在这时,学校深处突然发出一些惊叫声和哭喊声。
“不好!”老杨飞速地往学校深处跑,“白茉,你先回局里,我去看看!”
我捡起读书卡,给局里打了个电话,就追着老杨冲进去。
在路过学生惊恐的议论声中,我听见她们说:“高三二班的宋依依,被砍了。”
宋依依,读书卡上第三个名字。
红谷县第三中学还正在建设的体育馆里,却布满了消毒水味儿也掩盖不住浓厚血腥味。
宋依依倒在篮球场正中间的水泥地上,浑身都是被刀划破的伤口。
和刘燕一样,整整有十几刀。
宋依依的个性不像刘燕那么坚强,已经哭成了泪人:“警察,救我……”
救护车很快就赶到了,在不破坏现场的情况下接走了宋依依。
又是和刘燕案的情况一样,宋依依的伤痕的分布概率、形状都很像前两个案子。
伤人者有极强的反侦察能力,即使在未修成的体育馆这种难以行动的建筑工地,依旧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我们同样找不到凶器。
最先发现宋依依的是刚刚来上工的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慌张地去医务室找校医,同学们才得知有人在未修成的体育馆受伤。
可奇怪的是,如果不是我和老杨当时正巧在学校,发现了这件事,校长本来是依旧不打算报警的。
红谷县已经人心惶惶,可是第三中学依旧不愿意停课。
校长不停唉声叹气,反复踱步:“这都怎么回事,不消停的!停课了就没有优秀学校了!我的心血啊!”
老杨质问校长:“那为什么不报警?”
校长用手捂着脸,一副泫然欲泣的模样:“报警的话,大家都知道学校不安全,我们三中还怎么招生啊!”
我和老杨无奈地面面相觑。
局里高度重视这三场连环伤人案,连夜成立了专家组协助我和老杨,并要求我们尽快破案,给社会大众一个交代。
回到局里,我先把从图书室拿来的可疑毛发交给了证物检验科。
由于县里公安局的检验科并不完备,检验科同事只能坐车赶去市里。
老杨看着卷宗,连连摇头:
“2014年1月1日,吕一案,校内。
2014年1月13日,刘燕案,校外。
2014年1月17日,宋依依案,校内。
凶手作案的时间地点没有任何规律,而且他可以随意进出学校,还是男性,应该是学校内的职工。只是他的动机是什么?他杀了吕一,为什么后两个人反而活下来了?”
我蹙眉:“我也很疑惑,而且其实刘燕和宋依依的伤势并不严重,虽然看起来刀伤很多,但并不致死。那吕一又是怎么致死的呢?凶手这样伤人的目的是什么?”
老杨叹气:“唉,可惜吕一已经被火化了,不然我们还有机会给她尸检的。”
宋依依还在医院的几天,老杨又去学校打听了几次,才知道吕一、刘燕、宋依依三个人平常没有任何交集,没有任何关系。
老杨特地嘱咐校长照顾好陈美宝的安全。
但为了不打草惊蛇,我嘱咐老杨不要和和学校提读书卡的事。
这期间,我仔细地翻看了一遍那本从图书室拿来的《犯罪心理学》。
奇怪的是,有几页书上面有些铅笔写过,却被擦去的痕迹。
但技术科的同事也没法分辨那都是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