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0日,晚上十点刚过。
仙台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宿舍楼302室,灯还亮着。林浩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一本《病理生理学》。
他的手指按在书页上,有些不易察觉的发颤。他深吸一口气,端起桌上的旧搪瓷杯,喝了一口从宿舍饮水机接的温水。水是温的,划过喉咙,没什么特别的味道。
杯子刚放回桌上,一股尖锐的绞痛猛地从他腹部窜起,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拧了一把,紧接着是无数细密的针刺感。
“嘶——”林浩猛地抽了一口冷气,手里的笔掉在地上。额头上瞬间渗出一层冷汗。他捂住肚子,整个人不受控制地从椅子上歪倒下去。
“浩子,你咋了?”室友赵磊正戴着耳机对着电脑屏幕猛敲键盘,玩着《传奇》,听到椅子摩擦地面的刺耳声音,才转过头。一看林浩的样子,他吓了一跳,赶紧扯下耳机站起来。
林浩蜷缩在地上,脸色惨白,嘴唇透着不正常的青紫色,呼吸又急又浅。
“快……快叫救护车……”林浩从牙缝里艰难地挤出几个字,眼神已经开始涣散。
赵磊有点慌了神,手忙脚乱地在身上摸了几下,才从牛仔裤口袋里掏出一部银色的诺基亚直板手机。他手指有些不听使唤,连按了三遍才正确拨出120。
“喂!救护车吗?仙台大学,对,研究生宿舍楼,3号楼302!有人突然晕倒了,肚子痛得厉害!”
赵磊的声音因为着急而显得有点劈:“什么情况?就……就是突然肚子疼,倒地上去了,脸色特别吓人……好好,你们快点!”
另一个室友张远原本坐在床上看书,此时也下了床,扶了扶眼镜,站在一旁看着。他的表情没什么太大变化,比慌乱的赵磊平静得多。
窗外传来了救护车由远及近的鸣笛声,红蓝灯光划破了校园夜晚的宁静。
很快,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抬着担架冲进了宿舍。一个年长些的医生快速检查了林浩的瞳孔、脉搏,又在他腹部按了按,林浩即使在意识模糊中也痛得缩了一下。
“血压偏低,心率过快,腹部有明显压痛。”医生快速说道。旁边的护士已经开始给林浩扎针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家属呢?谁跟着去?”护士一边固定针头一边问。
“他家是外地的,没人在仙台。我们是她室友。”赵磊赶紧说。
“我跟车去吧。”张远往前站了一步,语气依旧平静,“有什么情况需要联系或者签字,我能处理一下。”
医护人员没多问,迅速将林浩抬上担架,快步下楼。张远拿起自己的外套,跟了上去。赵磊看着一下子空荡下来的宿舍,有点不知所措,愣了几秒才想起要给辅导员打电话。
救护车一路闪着灯,鸣着笛,开往仙台第一人民医院。车厢里,护士监测着林浩的生命体征,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偶尔会有无意识的干呕。
到了医院急诊室,林浩被迅速推进去。值班的医生姓李,大约四十多岁。他一边听着随车医生的汇报,一边翻看了林浩的眼睑,再次检查腹部。
“急性肠胃炎?或者食物中毒?”李医生初步判断,语速很快,“抽血,血常规,粪便常规。先上抗生素和电解质液,补充水分,看能不能缓解。”
张远默默地去交了费,然后坐在急诊室外的塑料排椅上等着。期间赵磊打来电话,问情况怎么样,张远只说医生还在检查,让他在宿舍等着消息。
急诊室里,林浩接受了治疗。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到了后半夜,他开始呕吐,呕吐物里混着明显的血丝。
李主任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他再次查看林浩,病人的皮肤似乎隐约透出点不正常的黄色。“不对劲。”他低声对护士说,“这不像普通的肠胃炎。立刻加急查肝肾功能,再去安排一个腹部B超!要快!”
护士小跑着去开化验单。急诊室的时钟指针指向凌晨三点。
化验结果很快被送了过来。李主任拿着化验单,脸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
血检报告显示,林浩的肝功能指标极度异常,转氨酶和胆红素数值高得吓人,远超正常值范围数十倍,同时,肾功能也出现了急性损伤的迹象。
“立刻转ICU!”李主任的语气斩钉截铁,“通知消化科、肾内科、肝病科紧急会诊!这不是普通中毒,这像是……急性肝肾功能衰竭!”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护士:“联系上他的家人了吗?让他们必须以最快速度赶过来!病人的情况非常危险,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另一边,赵磊在宿舍里坐立不安,又给辅导员打去了电话,详细说了医院那边传来的不好的消息。辅导员不敢怠慢,又上报给了学校保卫处。
保卫处接电话的人听完,记录了一下。“学生突发急病?嗯,知道了。让辅导员做好家属安抚工作,配合医院治疗。”他放下电话,并没太当回事。
大学里学生突发急病送医的情况虽不常见,但每年总有那么几例,通常都是熬夜、饮食不规律或者本身有隐性疾病造成的。
没有人想到,这一夜看似意外的急症,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几天后,它将引爆整个仙台,成为一桩手段隐秘、震动全城的校园投毒案。而此刻,所有的注意力还只集中在抢救一条垂危的生命上。
ICU的灯亮着,门外只有张远一个人安静地坐着,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