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日,上午八点四十分。
省公 安厅刑侦技术培训中心大礼堂。
能容 纳三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来自全省各地市、县局的刑侦技术骨干、分管刑侦的副局长、刑警队长们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烟味和低声交谈的嗡鸣。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红色横幅:“全省刑侦技术实战应用培训班”。
省厅刑侦总队总队长周友坐在台中央,两侧是几位副总队长和特邀专家。陈默坐在专家席最右侧,面前放着厚厚的讲稿和几份物证照片。
周总队长简单开场后,直接进入正题:“……当前刑事犯罪呈现新特点,对我们的勘查技术、证据固定、分析研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基层技术力量,如何利用现有条件突破瓶颈,是本次培训的重点。”
他侧身示意:“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山泰警院陈默教授,结合近期成功侦破的‘10·14云溪清溪村灭门案’及带破的‘2004平山县石板坡村故意杀人案’,为大家讲解《2006年基层痕检的局限性与突破方法》。”
“大家欢迎。”
掌声中,陈默走到发言席,打开投影仪,第一张PPT是清溪村周德海家被暴雨冲刷后的院子照片。
“这是我的讲稿提纲,”陈默扬了扬手中几张手写笔记,“没有太多理论,主要讲案子,讲问题,讲我们当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他切换PPT,出现三行字:
一、2006年基层痕检的三大局限
二、人工补位:土办法也能破大案
三、未来的关键:设备升级与思维升级
“先说局限。”陈默语气平静,“我总结了三方面,不全,但很现实。”
“第一,设备落后。”他放出一张照片,是云溪县公 安局技术科的实验室。
一台老旧的指纹比对仪摆在角落,漆皮剥落,屏幕狭小。“这是云溪县局最好的痕检设备,2001年配的,比对速度慢,容错率低,模糊指纹处理能力很有限。”
他又放出一张图:“这是省厅2005年下发的《全省刑侦技术装备统计表》。截至2006年10月,全省132个县级公 安局,配备新一代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不超过20个。”
“大部分县局,像云溪一样,还在用老式人工比对仪。”
台下响起一片低语,不少来自县级局的民警点头。
“DNA检测就更不用说了。”陈默继续道,“云溪县局没有DNA实验室,所有生物检材必须送省厅。常规流程,从送检到出报告,最少七天。如果遇到疑难样本或排队,半个月也是常事。”
他看向台下:“‘10·14案’中,我们在柴刀柄上提取到皮屑,在汪正国弟弟家找到他穿过的内 衣提取DNA样本。送省厅,加急,也花了四天时间。”
“这四天,嫌疑人可能在继续逃亡,也可能再次作案。”
“第二,现场保护意识不足。”PPT切换到清溪村案发现场初期照片。院子外围着不少村民,民警拉起的警戒线范围太小,地面脚印杂乱。
“案发后,第一批赶到的是派出所民警和村干部,缺乏专业现场保护知识。不少村民挤 进来看热闹,踩踏了院墙外围的泥地——那里本来可能有更清晰的逃跑方向脚印。”
他又放出一张“2004平山案”的现场照片复印件,更加模糊:“平山县局当年出现场,连警戒线都没拉全,现场脚印提取不完整,只有一枚相对清晰的胶鞋印做了石膏模型。”
“如果当时保护得好,提取到更多痕迹,也许不用等到2006年才并案。”
台下不少老刑警面露惭色,有人低声对同事说:“咱们那儿也差不多……”
“第三,技术人员缺乏‘细节联想能力’。”
陈默强调,“这不是批评,是普遍现象。基层技术员往往忙于出现场、提取、送检,缺乏系统培训和案例积累,容易就事论事,看不到痕迹背后的逻辑。”
他举例:“‘10·14案’初期,技术队提取到了胶鞋印,也记录了是42码‘农田牌’,但报告里只写了‘提取到鞋印一枚’,没有进一步分析磨损特征。”
“是我去了之后,追问‘这鞋印有什么特别’,技术员小刘才仔细看,发现前掌外侧和后跟中部磨损严重,还有一个细微豁口。”
“就是这个豁口,后来和平山县案石膏模型上的特征完全吻合,成为并案的关键依据之一。”
他停顿一下,让台下消化:“同样,窗框上那半枚指纹,一开始只做了常规入库比对,没重视其磨损特征。后来发现磨损严重,有平行划痕,才推断出嫌疑人可能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缩小了排查范围。”
“所以,设备落后、保护不足、思维固化——这是2006年基层痕检面临的三大现实局限。”陈默总结道,“但局限不等于绝望。下面我讲第二部分:人工补位。”
PPT切换:“人工补位:土办法也能破大案”。
“没有先进设备,我们就用土办法。没有监控,我们就用腿跑。没有数据库,我们就用脑子记。”陈默说,“‘10·14案’就是例子。”
“第一,痕迹固定。”他放出技术队员在暴雨后用石膏灌注鞋印的照片。“暴雨破坏了大部分痕迹,但我们在院墙外一处相对干燥的泥地里,找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鞋印。”
“我们立即用石膏翻模——这是最老套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这个模型,后来和平山县的模型比对上。”
“第二,人工走访替代监控。”
PPT显示清溪村及周边地图,上面标注了大量红点。“云溪县监控很少,村里更不用说。我们组织民警、村干部、民兵,对清溪村及周边石坝乡、清塘镇进行了地毯式走访。”
“问了不下五百人,最终在石坝乡五金店找到突破口——店员回忆汪正国来过,还找到了他藏匿的外套和纸条。又在清塘镇汽车站旁边的小卖部,查到汪正国买过饼干和手电筒。”
“这些信息,靠监控是查不到的,只能靠嘴问、靠腿跑。”
“第三,犯罪心理侧写缩小范围。”
陈默放出一张白板照片,上面写着汪正国的特征:男,40岁左右,体力劳动者,与周德海有经济或情感纠纷,性格偏执,熟悉本地山林……
“当时证据很少,我就根据现场痕迹、纸条笔迹、受害者背景,做了个初步侧写。建议赵队重点排查周德海的亲戚、熟人中有无符合特征的人。后来果然锁定了汪正国——他的远房表弟。”
他补充道:“心理侧写不能作为证据,但可以大大缩小排查范围,节省警力。这在基层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实用。”
“第四,并案思维。”讲到平山县案,陈默提高了音量。“并案不能只靠电脑自动比对,更需要办案人的经验和敏感。”
“赵刚队长看到平山县协查函,第一时间注意到‘云溪县五金厂’和‘农田牌’胶鞋这两个细节,立刻来找我——这就是敏感。”
“如果他按程序走,把协查函往档案室一塞,等省厅指纹比中,可能又是几个月后了。破案,有时候就是抢时间。”
台下,赵刚坐在第一排,微微点头。周围几个县局的队长投来佩服的目光。
“所以,”陈默总结道,“设备不够,人来凑。2006年的条件下,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用最笨的办法,也能找到突破口。土办法不丢人,破不了案才丢人。”
会场响起一阵掌声,尤其来自基层的民警拍得最响。
陈默抬手压了压,进入最后一部分:“未来的关键:设备升级与思维升级”。
“但是,‘人工补位’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作为长期选择。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破案能力,必须两手抓:设备升级和思维升级。”
他放出一张省厅规划图:“我了解到,省厅正在筹划‘全省刑侦技术装备三年升级计划’,这是好事。我希望专款能真正落到基层,尤其是偏远县局。”
他具体建议:“比如,每个市局至少配一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用于毒物、微量物证快速筛查。”
“县级局配齐新一代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与省厅数据库实时联网。DNA检测建立绿色通道,确保重大案件样本优先处理。”
台下省厅领导认真记录着。
“更重要的是思维升级。”陈默语气严肃,“设备再好,不会用也是废铁。必须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细节联想能力’。”
他再次举例:“看到胶鞋印,不能只记录‘42码,农田牌’,还要想:磨损程度反映什么?嫌疑人是内八字还是外八字?经常走什么路面?鞋底附着的泥土、植物能推断出活动范围吗?”
“看到指纹,不能只入库比对,还要看:指纹磨损程度如何?有无特殊疤痕或老茧?可能是什么职业造成的?——这些都能帮我们缩小排查范围。”
“看到现场血迹形态,要能判断出血点高度、方向、受害者受伤时的体 位……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培训和经验的积累。”
他最后说:“我建议省厅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培训班,不是讲大道理,就讲案例,讲现场怎么干。让一线干得好的技术员上来讲课,交流经验。基层局之间也可以结对子,互相学习。”
报告结束,掌声持续了很久。
不少县级局的技术员围上来提问,陈默一一解答。
中午休息时,省厅周总队长找到陈默和赵刚:“陈教授,你讲的问题很实在,省厅会认真研究。尤其是设备升级这块,厅里已经开了会,决定先拨一笔专款,给云溪县局更新一批痕检设备。”
赵刚一愣,随即惊喜道:“谢谢总队长!”
周总队长说:“一台新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两台最新的指纹自动比对终端,再加一台高清晰度足迹分析仪。算是省厅对你们破获两起大案的奖励,也是做个试点。”
下午的培训是分组讨论。赵刚被几个县局队长围住,请教清查走访的经验。陈默则被技术员们拉住,问细节勘查的要点。
晚上,陈默在招待所整理培训反馈。
手机响了,是山泰警院的助教发来的短信:“陈老师,下周三《犯罪现场勘查》课,是否按计划讲‘10·14案’案例?”
陈默回复:“嗯。另外增加一节‘2006年痕检局限性分析’,让学生们了解基层实际困难。”
他放下手机,打开笔记本,开始备课。
窗外,秋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但这一次,赵刚等一众县局队长们心里有了底。
设备在更新,经验在积累,下一个案子,也许会容易一些。
但正如陈默所说,真正的关键,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