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诞生在九十年代风口中的少年,张永春是见过很大一批的精神外国人的。
而他身边造就出这些精神外国人的原因,无一例外。
都是因为外出留学生回国,带回来的国外影响。
听了留学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大家还在用十八寸电视机看着西游记的时候,人家那边都开始世嘉插着,魂斗罗打着,马里奥耍着了。
你费劲巴拉千辛万苦一年到头买盒荷花舍不得抽,人家啪啪的大嘴巴吧唧着万宝路,抽半根扔半根拿尿呲灭了都不给你抽。
你一嘴话还带着些大碴子味,人家都一嘴倍儿正经的英格丽吃了。
当时的读者,意林这种杂志中,大部分文笔狗屁不是的文章,却也能因为一个留学生的身份被选上。
而且也造就出了一大批的千古笑话。
当时之所以会这样,虽然也有部分人喜欢舔屁股的情况,但是更多的也确实是当时的国外经济繁荣,相较国内发展速度快。
而这年头,华夏文化的影响力,还有大周的国力,对比周边国家来说,那可远比后世的美丽国要只多不少。
你就算吧。
早在前唐时期,倭国那个恒武天皇,在得知了大唐有个双京制之后,毅然决然的连自己国都都迁走了不说,还把本来的平安京改成了京都。
京都里面东边叫洛阳,西边叫长安。
而辽国就算是以契丹族为主题的少数民族政权,明明都坐到了雄踞北方了,可也得给自己拽出一个上承唐制的祖宗。
更别说往上追溯,甚至还有精神汉人刘渊上祭文表示大汉皇帝拓土攘夷,实际上对攘的就是自己祖宗这事情丝毫不提的说法。
可见这年头,华夏这两个字离谱的影响力。
而张永春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变成实际的东西。
让各国的留学生在来到华夏,见识到华夏的真东西之后,回到他们的国家,
然后撰写他们国家的读者和意林,将华夏的美好宣扬出去。
同时顺便给北朝上上眼药,打压一下周边国家和辽国的关系。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让这些留学生们,成为自己手下的第一波精神华夏人。
当然,顺便整点跨国代购把国外的金子输送进来心甘情愿的换点他的现代残次品啥的,那都是捎带脚的。
不过这么复杂的东西,眼前这些使臣们是想不明白的。
他们只知道张永春抛出的“留学生计划”连同配套的金融便利,如同一块巨大的蜜糖,悬在他们这些各国使臣眼前。
宛如一个喝的烂醉红底朝天的大 波浪躺在你面前,手里还攥着半杯冰啤酒一样。
这种诱 惑力,谁能顶得住啊。
但是大家伙也不是傻子,知道前面是香饵,搞不好后面就是鱼钩。
众使臣在巨大的利益和隐隐的压力面前,心情也很复杂。
可以说既兴奋又忐忑。
终于,过了一阵,金彦衡才代表众人,恭敬地开口。
一语气就带着受宠若惊的惶恐:
“张县子在此事中多方斡旋,考虑周详至极。
大周皇帝陛下更是恩泽广布,如此厚待,实在让我等小国……受之有愧,感激涕零!”
其他使臣也纷纷附和,拍着一样的马屁,表达着类似的情绪。
张永春却摆了摆手,脸上带着一种“理应如此”的淡然笑容:
“诸位不必客气。
陛下怀柔远人,乃圣主仁心。
张某既食君禄,自当为君分忧。
不过……”
说到这,他话锋陡然一转,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扫过每一位使臣的脸:
“正因陛下待诸位以诚,以兄弟友邦视之。
张某这里,倒也有一事,希望能得诸位相助,共同为陛下分忧,亦可见证我等情谊。”
众使臣心中一凛,知道“正菜”要来了,纷纷屏息凝神:
“张大人请讲,但凡力所能及,我等义不容辞!”
张永春缓缓道:
“诸位久居汴京,想必都知道。
今年冬祭,我大周皇帝陛下将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
以告皇天后土,承续祖宗基业,祈求国泰民安。”
“是是是!”
使臣们连忙点头,祭天这种大事都是提前要安排的,他们虽然都是闲职,但是听风也能听到信。
毛利上光赶紧表示自己的忠诚,开口道:
“此等盛事,我等早已听闻,并已备好贺仪,恭祝大周陛下祭天圆满,国运昌隆!”
“正是,陛下喜获豫州鼎,此乃天降祥瑞,正该隆重祭天以谢天恩!”
张永春点了点头,随即却轻轻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色:
“诸位有心了。
礼器,如九州鼎,确是有了,足以彰显我朝正统。
然而这祭天所需的祝文,却尚未有完全匹配陛下如今功业与天命所归气象的佳篇。”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众人,终于图穷匕见:
“因此,张某有个不情之请。
希望诸位使节,能代表各自国家,共同联名起草一篇祝文!
在祭天大典之上,呈于陛下御前!”
说到这,他顿了顿,声音提高,字句清晰:
“此祝文,当恭贺我华夏之主德配天地,功盖寰宇,承天命而统帅万邦!”
他可以隐去了大周皇帝四个字,转而换成了华夏之主。
毕竟到时候自己改朝换代总是要改朝换代的,会被掣肘住。
而且,他得强化华夏这个概念,到时候弥合南北也要用的上。
“外邦四夷,一并恳请天地祖宗,加封陛下尊号为——‘大帝’!
以此彰显陛下一统天下之旷世功业!”
众所周知,历史上但凡是被加上了大帝这个称号的,几乎都没什么好结果。
比如说两肋插刀的凯撒,永远健康的亚历山大,反正最后死的都挺惨。
而且小皇帝现在都不说一统天下,连南北都没弥合,这时候加封大帝,只能说是贻笑大方。
张永春甚至都能看到,在几百年后的历史书上这个可笑的加冕仪式会被多少人嘲笑。
但是这和他没关系。
华夏自古以来就有四夷臣服癖好,二凤雄才伟略,可是也被天可汗仨字哄得屁颠屁颠的。
而小皇帝才多大岁数,他能抵挡得住这种攻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