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芳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整个项目团队的士气。
在她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拆迁协调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纺织厂片区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签订了拆迁协议。
剩下的几户,也都在积极的沟通和协商之中。
这个速度,连徐耀华都感到震惊和佩服。
他不止一次在内部会议上,公开表扬林国栋知人善任,也称赞林秀芳是难得的公关人才。
随着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设计也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而就在这时,学成归来的林建明也正式加入了宏兴实业的项目部。
他没有因为自己是老板的儿子而有丝毫的懈怠。
他每天都跟着周强和李师傅泡在工地上,从最基础的识图、算量、材料验收干起。
他将在技术培训班学到的那些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工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独特的价值。
这天,项目部正在召开一个关于建材采购的预算会议。
宏远地产派来的采购经理,拿出了一份详细的材料采购清单和预算报告。
报告中,仅水泥、沙子、钢筋这三项大宗材料的采购预算,就高达数百万。
林国栋和徐耀华都在仔细地审阅着。
一直在一旁默默旁听的林建明,在看到钢筋的采购预算时,却突然皱起了眉头。
他心里其实很紧张,他知道在这种级别的会议上,自己一个刚来的毛头小子根本没有发言的资格。
但他看着那份预算报告,脑子里却全是培训班老师讲过的成本优化案例。
他觉得,如果自己今天因为胆怯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不仅对不起公司的信任,更对不起父亲对他的期许。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站了起来。
“爸,徐总,各位领导,关于这个钢筋采购,我有点不成熟的想法,不知道当不当讲。”林建明的声音还有些紧张。
徐耀华和几位宏远的高管都有些意外地看向这个年轻人。
林国栋则对他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建明,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得到了父亲的鼓励,林建明深吸一口气,胆子也大了起来。
他指着预算报告说道:“我看到,我们项目一期主体结构所需的螺纹钢,主要是12毫米和14毫米两种规格。”
“我们的采购方案,是直接向钢厂或大型经销商,分别采购这两种规格的成品钢材。”
“这个方案虽然稳妥,但我认为在成本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宏远的采购经理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
他觉得这个毛头小子是在不懂装懂,班门弄斧。
林建明没有理会他,而是从自己的笔记本上,撕下几张画着图表的纸,递了过去。
“这是我前几天去江城钢材市场调研后,做的一个简单分析。”
“我发现,目前市场上,12毫米和14毫米这两种常用规格的螺纹钢,因为需求量大,价格一直比较坚 挺。”
“但是,有一种13毫米的非标螺纹钢,因为在很多大型国标工程中无法使用,所以积压了不少库存,价格比前两者要便宜将近百分之十五!”
“非标钢材?”
采购经理嗤笑一声,他清了清嗓子,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小林同志,你可能不太懂。首先,非标钢材的供应量和质量都不稳定,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了,我们这么大的项目,不可能把宝压在这种不确定的货源上。
其次,监理和质检部门那一关怎么过?设计图纸上写的是14毫米,你用了13毫米,就算你说强度够,人家认吗?
到时候验收不过,返工的损失谁来承担?这个风险,我们可担不起!”
“不,您误会了。”林建明摇了摇头,脸上没有丝毫的慌乱。
“我说的,不是用它来直接替代。我在培训班的时候,学过一门叫材料力学与工程优化的课程。”
“根据我们的结构设计图纸,我做过一个粗略的测算。”
“在某些次要承重构件,比如楼板、填充墙的构造柱等部位,我们完全可以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通过增加钢筋的布设密度,用13毫米的非标钢材,来达到甚至超过原设计中用14毫米标准钢材的强度要求。”
“而在一些主要的承重梁柱上,我们依然使用国标的钢材,确保万无一失。”
“这样一来,通过国标与非标的优化组合使用,我初步估算,光是钢筋这一项,我们至少能节省下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采购成本!”
“那可就是几十万的真金白银啊!”
林建明这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数据详实,逻辑严密!
会议室里,瞬间陷入了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他这番专业而大胆的想法给镇住了!
那位刚才还一脸不屑的采购经理,此刻已是目瞪口呆,张着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做采购这么多年,只知道按图纸买材料,哪里想过还能有这种骚操作?
徐耀华更是眼中精 光爆射!
他看着眼前这个曾经被他忽略的年轻人,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林建明提出的这个方案,如果真的可行,其价值绝不仅仅是节省几十万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精细化的成本控制理念!
这正是他梦寐以求,却始终未能在宏远内部推行下去的东西!
“好!说得好!”徐耀华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走到林建明身边,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建明!你这个想法,太宝贵了!简直是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这个方案,我们马上组织技术部门进行专业的论证!如果可行,公司一定给你记头功!”
林国栋看着小儿子那因为激动和被肯定而涨红的脸,心中也是充满了自豪和欣慰。
自己这个小儿子,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终于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林建明通过这次成功的技术革新,在公司里初步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和技术才是真正的力量。
林家的这两个子女,似乎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在他的引导下熠熠生辉,走向了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充满希望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