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那边的调查率先取得了突破。
他带人跑遍了高铁站、汽车站以及周边的租车公司,逐一排查监控和记录。
在邻市一家不起眼的租车公司,他们发现了张诚的租车记录:案发当天下午三点二十分,也就是张诚与客户会面结束后不久,他用本人身份证租用了一辆黑色轿车。
高速公路的收费口监控拍到了这辆车于下午四点十七分驶向东海市方向。
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张诚完全有可能在五点左右潜入东海市,实施他的密室伪装计划。
与此同时,技术中队办公室里又是另一番景象。
顾沉舟和中队的同事找来一扇与“博雅斋”现场同型号的老式插销木门,反复试验。
技术中队老陈亲自上手,他之前就是法医出身,手要比其他人稳上不少,最适合干这种活。
他用一根细长的铁丝,前端弯出一个小钩,从门缝中小心探入。
门缝的宽度恰好能容铁丝伸入,但操作极其考验耐心和手感。
前几次尝试,铁丝不是滑脱就是无法精准钩住插销把手。
“角度再往下压一点,”顾沉舟蹲在门边,目光紧盯着门缝内部,“插销把手的下方有个小凸 起,钩那里可能更牢。”
老陈调整呼吸,手腕极稳地细微转动。
终于,铁丝前端的弯钩成功套住了插销把手。
他屏住气,极其缓慢地向一侧拉动。
“嘎吱——”
一声轻微的摩擦声响起,插销被一点点拉动着,最终彻底滑入卡槽。
“锁上了!”旁边负责记录的年轻技术员忍不住低呼一声。
老陈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细汗,看向顾沉舟,脸上带着技术人员特有的、基于事实认可的尊重:“理论上完全可行。虽然难度很高,但能做到。”
他拿起相机,对准门框内部刚才被铁丝反复勾拉的位置,“你看这里,留下的刮痕,和你照片上的几乎一致。”
顾沉舟看着那几道新鲜的细痕,点了点头。
关键的物理证据链环节,补上了。
他拿着技术中队出具的模拟实验报告复印件,正准备去找邢建伟。
刚走到走廊拐角,正好碰上从外面匆匆回来的邢建伟,两人差点撞个满怀。
邢建伟脸上带着奔波后的疲惫,但眼神锐利,显然也有了收获。
两人同时开口。
“邢队——”
“小顾——”
顾沉舟收住话头:“您先说。”
邢建伟也没客气,语气干脆,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服:“张辉查了租车记录。你说的对,张诚案发当天下午,在邻市租了辆车,确实返回了东海市。时间对得上。”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顾沉舟手里拿着的那份报告上:“你这是?”
顾沉舟将报告递过去:“技术中队模拟成功了。用铁丝从门外勾动插销制造密室,可行。”
“这是实验记录和痕迹对比照片。”
邢建伟接过报告,快速翻看着,尤其是那几张特写对比照片。他看得非常仔细,眉头越皱越紧,随后又缓缓舒展开。
走廊里一时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哗啦声。
过了好一会儿,邢建伟才抬起头,将报告递还给顾沉舟。
他没有看顾沉舟的眼睛,目光投向走廊窗外,像是在组织语言,又像是终于下定了某种决心。
“唉,”他先是叹了口气,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不少,“这案子……是我主观了。”
他终于转向顾沉舟,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抵触和轻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坦诚的凝重:“过于依赖经验,先入为主,觉得现场像自杀,就一根筋往下走,忽略了现场不该忽略的细节。”
“你的怀疑是对的,推理也站得住脚。我……”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认错”这两个字对这样一个老刑警来说,确实有些重量,但他还是说了出来:“我向你承认错误。耽误了调查进度。”
顾沉舟看着邢建伟。
这位老刑警脸上有着疲惫,有着办案不顺的郁结,但更多的是对真相的尊重,以及一种就事论事的专业态度。
“邢队,您言重了。”顾沉舟语气平静,没有丝毫得理不饶人的意味,“办案本身就是不断提出假设又不断验证排除的过程。”
“如果没有您前期扎实的社会关系排查,我们也无法这么快锁定张诚的矛盾动机。我只是恰好注意到了那个细节。”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缺的正是您这种经验和全局把握。这个案子,后续肯定还需要您来掌舵。我们互补,才能尽快把证据链坐实,把他绳之以法。”
邢建伟听完,深深看了顾沉舟一眼。
这个年轻人,有能力,有敏锐度,更难得的是不骄不躁,懂得分寸,知道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他心里那点因为被晚辈指出错误而产生的别扭,此刻真正烟消云散了。
他用力拍了拍顾沉舟的胳膊,一切尽在不言中。
“走!”邢建伟恢复了一贯雷厉风行的样子,大手一挥,“开会!重新部署!重点围绕张诚案发前后的行动轨迹、毒物来源、还有他返回东海市那几个小时内的监控,给我挖地三尺!”
“申请搜查令,搜查他的住所和车辆!”
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案件的调查终于驶向了正确的轨道。